查看原文
其他

以非传统安全合作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

浙江大学 启真新论 2024-03-20

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等具体行动方案。通过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和探索,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统筹发展与安全,是其中的必要之举。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挑战,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20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2023年2月,中国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阐释了倡议核心理念与原则,明确了倡议重点合作方向,并就倡议合作平台和机制提出建议设想,展现了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担当、对守护全球安全的坚定决心。


当前,全球安全治理架构不断松动,基于联合国的“大多边”安全机制基本失效,“小多边”和双边安全联盟不断扩张、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性增强、边界模糊化,美国等国滥用“国家安全例外”政策导致全球安全重心呈现“传统化”转向。


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世界格局失衡失序中开新局所作出的努力和承担的大国责任。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获得更多的国际共识和务实合作,争取安全合作最大公约数,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推进全球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必要性


全球面临非传统安全重大挑战一是原有非传统安全问题依然未能解决,比如气候环境、粮食安全、经济金融安全;二是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安全问题频发,比如网络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三是非传统安全治理面临传统化风险,比如生物战、数据战、贸易战;四是传统安全问题引发非传统安全风险,比如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安全、基础设施安全。

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赤字亟需填补。从大国行为看,美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用“集团对抗”的做法,将进一步损害全球安全基础;从治理体系看,目前体系性治理框架仍然缺失;从治理主体看,美国等过度强调本国安全利益优先,频繁破坏非传统安全治理合作的可能性,非传统安全全球合作面临衰退;从治理客体看,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交织性加大、不确定性加大;从治理规则看,国别、区域和全球等各层次的非传统安全治理规则和机制供给不足。


中国推动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具有必要性。全球安全变局中仍蕴含弥合赤字的希望,不稳定的大环境客观上为中国参与治理转型提供了契机和平台。非传统安全领域是其中的重要切入口,蕴含广阔的新制度空间和合作需求。中国需要积极介入,加强理论理念和话语建构,推进制度规则机制倡导,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动员国际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其中,推进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合作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全球安全韧性和人类安全利益,防止非传统问题的传统化(军事武力化、高政治化)。


二、以“人的安全”作为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的理念


建构以维护“人的安全”为核心(people-centered)的治理观。当前的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中,人、国家、区域和全球四个价值层次间的协调不够,反而在大国竞争中凸显了其中的紧张关系。美国的国家至上、技术强权战略越来越体现在新安全生态中对人类和人民安全的忽视上,“人的安全”能最大程度上弥合国家、区域、全球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人工智能等新型风险压力下,“人的安全”应成为价值核心。在这里,“人”包含人(个体)、人民(集体)、人类三个层次。

推动“人的安全”的概念化及其扩散。“人的安全”可较好弥合相关安全观和治理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国家安全观”“人类安全”和传统安全观等观念的融合。


一是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十年并具备了一定的共识基础。通过对全球人口过亿的13国中最有影响力英文媒体的数据挖掘和情感分析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度较高,需继续深化和具象化。


二是中国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提出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内安全治理的有效实践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实践案例。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具备诸多敬天爱人等思想渊源。
四是人类安全(human security)由联合国在1994年提出,已在不同国家和国际社会获得了广泛共识。


因此,以“认知度高、共识强、价值争议低”为原则,深度挖掘和阐释以“人的安全”为基点的非传统安全治理理念,并不断推进其概念化,并通过具象化、清晰化和操作化,实现概念扩散。


三、推进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的制度框架


明确规则建设的策略。规则建构要在“去美国中心化”趋势、欧洲战略自主趋势、新兴经济体崛起趋势、跨区域化及区域化和次区域化趋势下,以积极、开放、长远、可持续为原则。

有效的规则建设要考虑如何引领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提供积极治理方案,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形成制度性话语权。


维度上,考虑广义规则布局:包括相关国际法、国际规范、国际机制等,也包括议题设置、话语权等。


域上,新兴领域是重点,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外空深海极地领域。


推进实践经验的制度化。从行为体结构及其关系、资源投入、平台依托、项目运行、规划和标准、协商机制、事务层次、行动效果等维度,梳理我国参与全球和区域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典型案例,诸如上合组织、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框架内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提炼原理性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障碍,考虑如何将经验制度化并进行有效扩散。



四、推进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务实合作

加强参与主体的布局。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个人等各行为主体,均在非传统安全治理中扮演重要而多元的角色。在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度框架下,特别需要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培育和布局,加强我国跨国企业的非传统安全治理意识和能力,加强非传统安全治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强向相关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行业和技术协会等的人才布局。


加强重点区域的布局。以《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为基础,以管控与美国的分歧、扩大与欧盟的合作、争取广大“中立国”的支持为基本面,以“一带一路”、东盟、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和周边国家为重点,开展区域国别分析,重点围绕反恐、网络、生物、新兴科技和环境等领域,确定与不同对象在不同领域上的合作范围、形式和层次,充分考虑现有“摇摆型国家”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合作需求。


推动政策沟通和项目布局。从资源投入、注意力分配、合作依托的平台或机制等维度,研究我国在不同区域、领域的项目和政策布局,重点关注组织化、议题、人才、资金、示范项目(治理标杆)建设等的差异化组合投入。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治理示范项目和政策实践,推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的实践化探索。


中国北斗+导航+遥感时空信息服务“一带一路”论坛现场

五、结语


欧美等主体持续扩大北约和亚太非传统安全多边合作,将经济、科技和人文等低政治议题高安全化,用传统安全模式处理非传统安全问题,滥用“安全例外原则”,加剧了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的离散化趋势,不断破坏本就脆弱的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架构。这种趋向为中国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必要性、新空间和可能性。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有助于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在高压围堵下布局平台、介质和窗口,维护和拓展“朋友圈”。


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是理念、知识、规则、技术和政策的组合,体现了不同行动者的意图及其需求,需要在根本上强化低价值争议性的理念引导,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规则和制度化能力。


中国参与的关键性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建构并倡导以人的安全为核心的价值观;二是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分对象分领域采取合作策略;三是需要超前性的系统性的规则和政策布局,保持中国参与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前瞻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提出以我为主,携手构建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基本目标,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球非传统安全合作,确保全球安全韧性和人类安全利益,防止非传统问题的传统化(军事武力化、高政治化),防止非传统安全风险引发灾难性后果。


我国自本世纪以来积极参与全球非传统安全体系建设,无论是之前提出的新安全观、综合安全、共享安全,还是近年来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均内涵了丰富的非传统安全治理视野和内容。因而,把过去20余年的实践经验制度化,把现有倡议文件实践化,是中国推动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两条行动路径。

作者介绍


李佳: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参与全球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图片来源:人民论坛网 央视网 新华社记者丁林 毛丽丽  

今日编辑:单靖翔

责任编辑:奚婉 毛清萍


往期推文:

潘云鹤:人和人工智能共同进化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看这个展,读懂浙江大学20年
让文化价值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力量:让世界看到未来的模样
如何顺好工业这口“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